铁道运输

  • 基于图神经网络深度强化学习的高铁列车运行图智能编制方法

    王岩;范家铭;张新;李博;

    为实现列车运行图编制效率与质量的统筹优化,结合人工智能领域的图神经网络和深度强化学习算法,提出一种离线预训练、在线实时求解的高铁列车运行图智能编制方法。将高铁列车运行图编制过程建模为马尔可夫决策过程,基于析取图构建列车运行图编制环境模型,在环境中设计状态表征、动作空间、状态转移和奖励函数,为算法提供交互基础。设计基于GNN-PPO的离线预训练算法实现编图智能体高效训练,设计基于BS的在线编图算法进一步提升编制质量。以京沪高铁为例选择3种不同规模的编图场景开展实例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扩展性和泛化能力,预训练后可直接完成不同规模场景下的编图任务,并且在大规模场景下仍能快速求解。

    2025年06期 v.47;No.332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6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9 ]
  • 高速铁路智能建造综合效能评估方法及应用

    李冲;王艳辉;郝羽成;绳可欣;

    为全面推进交通强国战略,高速铁路的智能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针对高速铁路建造过程中的智能化需求,构建面向高速铁路智能建造过程的综合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明确高速铁路智能建造阶段的效能指标内涵。基于智能建造效能指标进一步提出综合效能动态评估方法,利用内度中心性确定专家权重,并根据专家评价矩阵对高速铁路建造过程的效能指标进行动态化评估,随后依据动态评估结果构建三角隶属函数计算综合效能值,通过算例分析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该方法旨在为高速铁路智能化建设提供一种标准的评估机制,形成规范化的高速铁路智能建造效能评估标准体系与方法,为新时期高速铁路智能化建造及安全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提升国内智能高速铁路建造过程的智能化管理与评估水平。

    2025年06期 v.47;No.332 1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京沪高速铁路运输服务质量驱动要素识别与优化策略

    严佐魁;苏畅;秦进;马丽妮;

    京沪高铁作为我国客运最繁忙和增长潜力最大的高速铁路线路之一,其运输服务质量的提升和优化,不仅代表着中国高铁的形象,同时也直接影响线路运输收入增加和京沪高铁品牌资产价值提升。基于SERVQUAL模型,从车站有形性服务感知、列车有形性服务感知、站车响应性服务感知3个维度设计运输服务质量调研问卷,结合问卷调查、文献分析和线下咨询交流等方式,全面调研京沪高铁运输服务质量现状,识别和分析其运输服务质量驱动要素。基于扎根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和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等理论和方法,提出京沪高铁运输服务品牌建设的具体优化策略。通过12306平台发放调研问卷短信1 022 942条,回收有效问卷16 887份,在对调研数据进行清洗和效度检验后,从不同视角对京沪高铁运输服务驱动要素进行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京沪高铁实际特征,从塑造服务品牌形象、提升服务品质和增强品牌影响力等方面,提出进一步强化建设和提升京沪高铁运输服务品牌的优化策略。

    2025年06期 v.47;No.332 20-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4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铁道机车车辆、电气化

  • 基于冲击失效及多阶段退化的动车组部件预防性维护决策研究

    皇甫兰兰;苏宏升;林俊亭;赵小娟;

    针对动车组部件在运行过程中的维修费用高、实际维修不完美、失效因素考虑不全面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冲击失效及多阶段退化的预防性维修决策模型。分析由随机干扰和致命冲击引起的部件失效,利用广义随机微分方程和泊松过程分别对两种失效过程进行描述,考虑部件的不完全维修,建立部件的竞争失效模型以及可靠度函数;根据建立的竞争失效模型,利用概率论知识推导部件在预防性维修和修复性维修概率的数学表达式。利用推导的表达式,计算得出不同阶段退化预防性阈值和检测周期的最优组合,达到最小运行费用率的决策目标。采用蒙特卡洛算法对目标进行求解,通过算例分析,验证所提模型的有效性。

    2025年06期 v.47;No.332 2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6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高速铁路站台门系统关键技术综述

    占栋;倪少权;景博;王远波;许惟国;陶世杰;林飞;夏文星;

    站台门是保障旅客候车安全的重要装备。高速铁路客流量大、车型多、运营环境复杂,导致高速铁路站台门面临多车型自适应性、复杂荷载结构可靠性、站-车-人动态耦合下高安全性的技术挑战。在综述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总结高速铁路站台门关键技术创新,包括多车型复杂成网运行条件下站台门自适应技术;复杂机电耦合系统协同设计;多因素动态耦合作用下站台门风致荷载及抗风设计;动态系统可靠性设计及安全保障;站台门人机工程设计。通过上述关键技术研究分析,对高速铁路全自动运行模式下多车型智能联控、城市公交化高铁站台候车、站台门全寿命周期智能运维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2025年06期 v.47;No.332 4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9K]
    [下载次数:5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不均衡样本下多源数据的轮对轴承异常状态检测方法

    潘彦龙;易彩;林建辉;李艳萍;申疏伪;

    针对列车运营过程中轮对轴承故障样本与正常样本极不均衡,传统故障识别方法大多依赖单一振动故障样本进行分析的问题,提出基于多源数据与注意力机制改进的卷积神经网络(ICNN)与支持向量域描述(SVDD)的轮对轴承异常状态定性检测方法。根据实车轮对轴承上同一测点采集的正常振冲样本以及台架试验测得的故障振冲样本,随机划分训练集和测试集对ICNN模型进行训练。将训练集中正常样本输入训练后ICNN模型提取正常轴承样本的特征矩阵。将正常样本特征矩阵输入支持向量域描述SVDD模型,训练得到正常样本的安全域。根据划分的测试集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测试。相较传统方法,本文方法在准确率、F1分数、召回率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表明ICNN网络可以有效提取轴承信号的特征,有效完成故障样本状态的定性检测。

    2025年06期 v.47;No.332 59-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0K]
    [下载次数:4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轨道车辆弹性车轮橡胶层动刚度研究

    郑沥昕;圣小珍;周信;

    弹性车轮主要由轮辋、轮芯、橡胶层组成。假设轮辋和轮芯为刚体,基于轮辋、轮芯、橡胶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力系简化理论,定义弹性车轮橡胶层的动刚度矩阵,并建立上述动刚度矩阵与车轮频率响应函数之间的代数关系。以某公司生产的弹性车轮为研究对象,通过锤击试验获取上述频响函数。通过反复试验,确定合理的受力点位置/方向和响应点位置/方向。基于奇异值分解进行矩阵求逆,减少了噪声对部分频响函数的影响,最终取得较好的效果。结果表明:橡胶层的动刚度总体上随着频率呈现上升的趋势;橡胶层轮辋侧的动刚度和轮芯侧的动刚度在300 Hz以下时较为接近,300 Hz以上时则有较大差异。

    2025年06期 v.47;No.332 6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0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铁道通信信号、信息化

  • 面向复杂战略及战术任务的行车调度自动化分级模型与应用

    唐涛;王奥博;郭北苑;

    行车调度是轨道交通运输组织的中枢,担负着确保运输安全、组织行车、完成乘客输送任务的重任,对轨道交通日常工作开展起到关键的作用。列车自动监督系统(ATS)的广泛运用大幅提升了列车的运营调度效率,行车调度员的任务已经逐渐转移到战略及战术层面,核心工作是行车计划调整。如何进一步提升行车调度系统的自动化水平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根据轨道交通行车调度任务的认知特征,基于SRK框架和抽象任务等级理论提出以人为中心的自动化等级设计方法,构建面向高层任务的自动化分级模型。针对现行的行车调度系统定义调度任务的主要执行过程,提出调度系统的自动化分级策略以及智能行车调度系统的自动化功能设计方案,提出的轨道交通行车调度自动化分级模型描述了行车调度高级认知任务与自动化功能设计之间的联系,为轨道交通智能行车调度系统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2025年06期 v.47;No.332 8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6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基于贝尔态半量子的高速铁路车地认证密钥协商方案

    陈永;信召凤;张冰旺;

    针对高速铁路车地认证协议5G-AKA中身份未互认证、根密钥泄露和会话密钥未更新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贝尔态半量子的车地认证密钥协商方案。首先,提出测量贝尔态粒子和公私钥加密签名结合的身份认证机制,完成列车与核心网之间的身份互认证。其次,设计半量子密钥协商策略实现密钥协商过程中根密钥的更新,解决根密钥泄露导致的中间人、重放攻击等问题。最后,利用更新的序列号和根密钥完成会话密钥的更新,实现密钥的前后向安全性。安全性分析结果表明:与同类方法相比,所提方案在计算开销和通信开销方面性能更优,能够满足5G-R车地认证安全性的要求。

    2025年06期 v.47;No.332 94-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高速铁路RIS-MIMO隐蔽波束赋形算法

    张泽鹏;李翠然;谢健骊;许琼;

    高速铁路场景中非法窃听者的存在使海量隐私数据的传输(如与列控相关的调度数据和乘客的个人隐私数据等)受到严重的安全威胁,导致隐蔽吞吐量性能恶化。针对这一问题,在车载移动中继(MR)处存在干扰噪声的情况下,构建智能超表面(RIS)辅助的高速铁路毫米波多输入多输出(MIMO)隐蔽通信模型,推导窃听者处总检测错误概率的下界。同时,考虑高铁场景快时变信道的多普勒频移并以隐蔽要求、最大基站发射功率以及RIS相移为约束,建立最大化隐蔽吞吐量的优化问题。然而,目标函数的优化变量与隐蔽约束所含变量相耦合以及RIS相移本身的单位模约束导致该优化问题难以直接获得最优解。为此,采用马尔可夫决策过程(MDP)建立优化问题与深度强化学习(DRL)框架之间的联系,并提出一种基于DRL的主被动波束赋形设计算法求解优化问题。仿真结果验证所提算法在高速铁路毫米波MIMO场景中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和隐蔽性。

    2025年06期 v.47;No.332 102-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3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铁道工程、工程管理

  • 道岔区轮轨滑动接触摩擦热力耦合特征分析

    韩峰;李国民;魏昊;刘洋;陈磊;刘泽龙;

    以12号单开道岔转辙器区14~16号轨枕处基本轨和尖轨为研究对象,研究LM磨耗型踏面车轮通过道岔转辙器区的轮轨间滑动摩擦热力特性。基于非稳态热传导原理,建立轮轨热力耦合动力学模型,计算不同工况下磨耗车轮通过岔区的钢轨接触点力学变化特性及接触斑处温升,判断在相应道岔区的摩擦热高温区和应力集中区。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轮轨滑动摩擦,道岔区轮轨产生摩擦高温,最大温升点位于接触斑后半部。列车轴重是影响道岔区钢轨温升的主要因素,轴重越大,轮轨之间的接触压力越大,热源越强,导致轮轨摩擦温升更高,滑动速度对其影响较小。尖轨和基本轨的摩擦热与接触应力的差异稳定在14.67~48.90 MPa范围内,说明该区域道岔结构稳定,两轨受力均衡。

    2025年06期 v.47;No.332 113-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3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基于Anomaly Transformer的轨道几何不平顺异常检测方法

    杨森;刘金朝;刘钰;杨飞;

    使用传统信号处理方法在轨道几何不平顺异常数据检测中受限于先验定义的异常特征,导致其无法有效捕捉复杂数据中一些微小变化和未知模式,限制其应对多变和复杂情况的能力。提出基于注意力机制Anomaly Transformer的无监督深度神经网络的轨道几何不平顺数据异常检测模型,采用双分支注意力机制同时对先验关联和序列关联进行建模,实现在无需先验信息和专家知识条件下,轨道几何异常检测数据特征的自动识别。研究结果表明:此模型可实现轨道不平顺异常数据中局部毛刺异常、道岔轨距加宽异常、单边轨距波形拉直线异常、检测数据分布异常的精准识别,识别准确率达到95.53%、召回率98.72%、F1分数97.10%;同时验证了在不同速度等级线路、不同检测车的泛化性能,识别准确率不低于90.0%,召回率不低于91%,说明模型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和泛化性能。

    2025年06期 v.47;No.332 122-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7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高速道岔磨耗钢轨智能打磨研究

    肖乾;杨逸航;林凤涛;赵康云;陈琦琦;胡伟豪;

    列车通过道岔时,轮轨磨耗导致车体横向加速度超限现象频发。钢轨打磨是缓解该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但缺乏完善的打磨体系指导铁路工人,以致打磨后车体横向加速度未得到明显改善。针对车体横向加速度超限的列车车轮廓形及相应道岔钢轨廓形进行详尽的数据收集与分析,优化道岔打磨的目标廓形和方案,构建打磨车智能打磨体系,为现场作业提供精准的钢轨打磨方案。研究表明,轮轨磨耗导致道岔钢轨轨面出现不平顺。运用非均匀有理B样条(NURBS)曲线拟合技术,结合优化遗传算法和车辆动力学模型,以减少打磨量,改善轮轨接触性能,提升打磨效率为目标,从而计算出理想的打磨目标优化廓形。在此基础上,利用Matlab平台建立智能打磨体系,可以实时计算道岔打磨优化方案,有效指导现场施工。建立车辆-道岔耦合动力学模型分析打磨效果,计算表明,当车辆以300 km/h的速度通过打磨后的道岔时,车体最大横向加速度、最大脱轨系数和最大磨耗指数分别比打磨前降低69.31%、6.67%和55.38%。因此,采用道岔钢轨智能打磨体系,不仅提高了打磨工作的效率,还显著改善了轮轨磨耗,增强了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平稳性。

    2025年06期 v.47;No.332 132-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0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打磨速度对轨面被动式打磨效果的影响研究

    罗亚南;郭关柱;杨国涛;韩健;

    针对以往轨面被动式打磨以打磨后的轨廓形状偏差符合要求的最快打磨速度作为打磨速度而忽略打磨后轮轨接触状态的不足,提出以轨面打磨轮廓形状的轮轨接触特性确定打磨速度。基于轨面被动式打磨原理,依据打磨区域与位置、打磨深度等参数,建立打磨速度与打磨重构后轨廓形状之间关系,确定打磨速度为80、70、60、50 km/h时打磨得到相应的4种轨廓形状。采用轮轨接触状态有限元仿真分析模型,对轮轨接触载荷下轨面所承受的低疲劳循环周及其分布开展了研究,分析打磨速度对轨面被动式打磨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打磨速度变化会改变不同区域打磨深度,使得轨廓表面形状改变从而显著影响轨面打磨后的轮轨接触特性,在18 t轴重载荷条件下,对于4种打磨速度打磨重构后的轨廓形状,轨面受到的应变疲劳循环最低周分别为9.70×10~4、1.53×10~5、1.91×10~5、2.26×10~5周;最低应变疲劳循环周剖面上的疲劳循环最低周分别为9.80×10~4、1.45×10~5、1.44×10~5、1.43×10~5周;采用打磨速度70 km/h打磨轨面后得到的打磨效果最优。

    2025年06期 v.47;No.332 144-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1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基于点云语义分割算法的轨道弹条扣件离缝值测量

    王洪申;赵五刚;

    现代铁路系统中,需要检测弹条扣件离缝值保证轨道系统的稳定性,传统的离缝值检测方法无法同时保证检测速度和检测精度。针对该问题,提出基于线激光扫描点云语义分割算法的轨道弹条扣件离缝值测量方法。利用线激光扫描仪获取轨道上连续的弹条扣件点云,通过点云分布规律提出一种滑动框定位扣件的方法,获取单个扣件点云。将其输入至改进的PointNet++点云语义分割算法中,分割到轨距挡板上表面与弹条中部圆弧区域点云。对两区域点云采用不同拟合方法拟合,根据拟合参数计算得到扣件离缝值,保证测量精度与速度,平均误差在0.1 mm内,单个扣件平均测量时间达到0.125 s。

    2025年06期 v.47;No.332 152-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8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行车试验的高铁无砟轨道路基动力放大系数及动应力预测公式

    杨奇;刘佳;徐方;董俊利;冷伍明;聂如松;

    高速铁路路基的动应力幅值显著影响其累积沉降和长期动力稳定性,且路基动应力沿深度的分布直接关系基床层的设计(如厚度和压实标准)。基于现场行车试验所得大样本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系统分析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路基的动应力幅值及其沿深度的衰减规律,探索路基动力放大系数与车速的关系,提出考虑轴重、车速和路基深度影响的路基动应力预测公式。研究结果表明,当列车速度小于临界速度150 km/h时,路基面动力放大系数不随车速的变化而改变;当车速大于等于150 km/h时,其随车速按0.001 5变化率线性增大;动力放大系数随路基深度增加而增大。列车速度越快,路基动应力沿深度的衰减速率越大,路基面下3 m处的动应力已基本不受车速的影响。路基动应力衰减系数随深度呈双曲线函数变化;基于所提动应力预测公式分析获得无砟轨道路基基床层厚度的上限值为2.1 m。

    2025年06期 v.47;No.332 161-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3K]
    [下载次数:3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基于探地雷达单道信号的碎石道床病害智能识别

    井国庆;卜俊杰;彭湛;

    基于探地雷达的铁路碎石道床病害检测技术是指导铁路基础设施养护维修的重要技术手段,目前该技术主要通过人工解读雷达图像的方式给出病害区域,自动化水平较低。提出一种利用神经网络技术对铁路碎石道床病害智能识别的方法。该方法对雷达单道信号进行多特征提取,并进行特征敏感性分析,利用神经网络技术进行训练,可实现对正常道床、含水异常和翻浆冒泥的准确识别。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测试集上的病害识别准确率达到95.89%,在相邻铁路线上的准确率为90.19%。此研究显著提高了病害检测的效率和准确性,对铁路道床维护和安全运营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2025年06期 v.47;No.332 170-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4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路基冻胀变形对高速车辆跳轨规律的影响

    龚凯;王成;向俊;罗江铃;卞文君;杨泽宇;

    为研究路基冻胀变形对高速车辆跳轨规律的影响,基于有限元法和多体动力学理论,建立高速车辆-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路基振动模型,采用单波余弦曲线模拟路基冻胀特征,实现路基冻胀变形条件下高速车辆跳轨全过程计算,分析路基冻胀幅值、波长对车-轨振动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车轮通过路基冻胀区段时,车轮跳轨全过程表现为“轮轨密贴—轮轨分离—轮轨冲击—轮轨密贴”阶段;路基冻胀幅值及波长对轮轨分离和冲击阶段的车-轨振动响应影响较大;当波长为9 m、幅值为15 mm时轮轨垂向力最小值为0、轮重减载率为1,车轮跳轨,但车轮跳轨高度未超过轮缘高度;在车轮第1次跳起-回落钢轨时,因轮轨冲击作用,轮轨垂向力和钢轨垂向位移均达到峰值,轮轨力超过限值要求,影响钢轨服役性能。

    2025年06期 v.47;No.332 179-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5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考虑车辆、桥梁与风屏障相互气动干扰的车-桥系统气动特性研究

    赵健业;邹思敏;魏晓军;

    列车运行速度不断提升,运营环境复杂多变,车-桥系统在强风环境下的安全性问题日益凸显。风屏障作为常见的防风措施,在保障列车运行稳定性和桥梁结构安全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对32 m简支箱梁桥、CRH2型列车以及不同高度风屏障组成的耦合系统进行系统数值模拟,深入探究车辆、桥梁与风屏障之间的相互气动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风屏障能在横风下可有效削弱列车所受气动力;随着风屏障高度逐步增加,桥梁迎风侧风屏障承受的侧力始终高于背风侧;同时,列车对迎风区域风屏障的侧力具有一定削减作用。风屏障的合理设置能优化车-桥系统的气动特性,综合考虑各子结构的相互影响,风屏障高度设定为3h时,系统气动表现更为理想。

    2025年06期 v.47;No.332 188-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2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我国寒区铁路隧道冻害机理及防治技术综述与展望

    马伟斌;

    系统梳理我国寒区铁路隧道的运营现状与设计特点,总结基于理论解析、仿真模拟和现场实测分析的寒区铁路隧道温度场分布规律与防寒设防长度的研究现状,结合实测数据分析隧道长度、坡型、洞口高差及列车活塞风等因素对寒区铁路隧道纵向温度场分布特征的影响。剖析铁路隧道冻害频发的内在原因,揭示冻害发生机理与关键影响因素,提出寒区铁路隧道冻害发生的链式效应,明确排水系统冻结机制对寒区铁路隧道冻害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梳理寒区铁路隧道抗防冻技术的发展历程,从“治水”和“控温”角度分析抗防冻技术基本原理,剖析我国寒区铁路隧道结构保温设计和防排水系统防冻设计技术现状,提出隧道冻害防治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的发展思路和建议。

    2025年06期 v.47;No.332 196-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4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