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泽林;蔡小培;赵磊;董博;张乾;
为研究高温环境下高速铁路桥隧过渡段无砟轨道的温度分布和受力与变形特征,基于赣深高速铁路桥隧过渡段无砟轨道温度测试,提出无砟轨道纵向温度分布荷载模式,建立桥隧过渡段无砟轨道热力耦合模型,通过实测数据验证了模型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分析过渡段无砟轨道的温度场分布及其内部力与位移传递规律。结果表明:高温环境下,从隧道外到隧道内,无砟轨道温度变化幅值不断减小,在距隧道口超过44 m后,温度基本稳定;实测无砟轨道表面温度沿纵向变化幅值为27.12℃,在14:00达到纵向最大温度变化率5.17℃/m;采用分段函数对桥隧过渡段纵向温度分布进行拟合,在无砟轨道纵向温度变化率最大区段,轨道板纵向应力达到1.41 MPa,轨道最大垂向位移1.50 mm。
2023年04期 v.45;No.306 8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4K] [下载次数:4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 ] - 马子骥;沈伦旺;蒋志文;袁琪;王鑫伟;
钢轨断面轮廓检测装备能够测量钢轨的磨耗情况,为铁路维修保养提供重要参考。能否及时准确地从普通轨道、道岔、接头等复杂路况条件下识别出有效钢轨廓形制约了检测装备的实际应用性能。通过对二维线激光采样数据的统计分析,实现对有效廓形和异常廓形的分类识别。首先,对比线路中不同区域的钢轨轮廓形态,选择轨头与轨腰的间断性和轨头与轨腰的形态相关性作为有效轮廓的识别依据。其次,利用不同路况条件下的钢轨轮廓点云数据分布情况,实现对原始数据中难以评估磨耗程度的异常轮廓数据进行识别分类。现场实验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识别出的有效轮廓分布和实际路况基本一致,在行车测试速度8.3 km/h的条件下,单个轮廓平均识别时间为9.78 ms,识别准确率达到97%以上。
2023年04期 v.45;No.306 92-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5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5 ] - 罗易飞;周韶博;赵鑫;周志军;范伟;温泽峰;
为研究诱发局部滚动接触疲劳的钢轨硌伤现象,需精确模拟其应力应变场。基于显式有限元法建立钢轨动态硌伤有限元时域分析模型,考虑车轮滚滑、真实接触几何、率相关弹塑性本构等因素,轮-轨-异物间瞬态接触采用基于罚函数的“面-面”接触算法求解。针对摩擦系数为0.3,车轮运行速度为300 km/h,直径4 mm的刚性球形异物造成的硌伤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模型能捕捉到异物在硌伤过程中的复杂空间运动轨迹,以及连续体振动造成的应力波动;硌伤几何、残余应力、应变场具有明显的空间非对称性;车速从100 km/h增加至350 km/h,硌伤坑变浅,表层残余应力、等效塑性应变在200 km/h时出现极值;摩擦系数由0.5降至0.1,硌伤截面形状、残余应力应变非对称化加剧。
2023年04期 v.45;No.306 102-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4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杨崎;李立波;吴先梅;杨培俊;
钢轨由于长时间负载会出现各种伤损,对铁路运输安全造成威胁。螺孔裂纹是钢轨接头处的主要伤损,如果不及时发现很容易造成安全事故。已有钢轨伤损检测方法是使用超声波检测,人工回放检测数据进行伤损判别,该方法效率较低。基于机器学习的伤损判别方法提高了钢轨伤损判别效率,但准确率不高。因此,针对该类钢轨伤损,利用卷积神经网络(CNN)与多层感知机(MLP)结合的模型,将螺孔超声波B扫图像作为识别对象,识别钢轨螺孔是否存在裂纹,提升螺孔裂纹的判别效率和准确率。经过数据集训练,在测试集上该模型的识别准确率达96.25%,在测试数据集以外的图像上进行应用,取得了很好的识别效果,证明该模型在钢轨螺孔裂纹识别问题上的可行性和模型的实用性。
2023年04期 v.45;No.306 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3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 ] - 王军;卢朝辉;赵衍刚;
轨道板与CA砂浆层间离缝损伤是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的主要损伤形式之一。通过分析轨道板与CA砂浆离缝产生机理,提出温度作用下轨道板与CA砂浆层间离缝高度功能函数;基于轨道板与CA砂浆层间内聚力模型,建立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多层结构体系层间离缝高度计算有限元模型;将一维减维点估计与有限元方法结合求解功能函数的前四阶矩,并基于高阶矩法计算可靠度指标;在不同离缝损伤形式下,分析温度梯度对离缝高度可靠度指标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整体升温时,轨道板中心离缝高度可靠度指标随正温度梯度增加而减小;整体降温时,轨道板板角离缝高度可靠度指标随负温度梯度增加而减小;在极端温度条件下轨道板与CA砂浆层离缝高度超限的概率较大,建议加强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结构的养护维修。
2023年04期 v.45;No.306 117-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7K] [下载次数:3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 ] - 刘振宇;赵有明;李泰灃;王李阳;张新冈;张千里;
高速铁路路基结构设计合理,可避免长期列车动力作用导致的路基累积变形,以确保行车安全。为提出更高速度条件下满足长期动力稳定性要求的高速铁路路基结构,本文建立高速铁路轨道-路基有限元动力分析模型,分析列车以更高速度运行条件下不同基床结构的路基动力响应,对该动荷载条件下满足路基长期动力稳定性的基床厚度进行设计。计算结果表明,动应力、动变形不是限制基床厚度的主要控制条件;为满足长期动力稳定性要求,基床厚度设计应以基床底层顶面动剪应变和累积附加沉降量作为设计指标,基床表层厚度不应小于0.4 m,基床底层厚度不应小于2.3 m。本文系统分析了不同基床结构的路基动力响应和长期动力稳定性,所得成果可对高速铁路路基基床结构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2023年04期 v.45;No.306 127-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9K] [下载次数:4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4 ] - 谭鑫;尹心;胡政博;裘钊辉;陈昌富;
筋箍碎石桩的承载机制由于涉及碎石-土工格栅-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十分复杂。基于三维离散-连续介质耦合计算模式提出一种筋箍碎石桩的数值建模方法。该方法基于离散单元法建立考虑碎石颗粒真实几何形态的桩体模型,采用弹性膜单元模拟双向拉伸土工格栅。通过对比室内模型试验获得的筋箍碎石桩荷载-沉降曲线及桩体变形特征验证该方法的正确性。采用该方法模拟不同包裹长度下筋箍碎石桩单桩承载变形直至破坏失效的全过程,并结合数值模拟揭示的土体、筋材受力变形结果以及碎石桩颗粒力链网络结构,从细观尺度讨论碎石-土工格栅-土体的相互作用规律,从而揭示筋箍碎石桩的承载机理和破坏特征。建立的离散-连续介质耦合数值既克服了连续介质数值模型难以准确反映碎石集料与筋材土体细观相互作用的缺点,又较离散单元法数值模型在参数标定和计算效率上具有优势,能够为筋箍碎石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变形规律等相关研究提供一种数值模拟思路。
2023年04期 v.45;No.306 139-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8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4 ] - 孙苗苗;虞健刚;何绍衡;叶科;刘旻;
长期往复交通荷载将引起显著的路基沉降,而现有路基长期运营沉降分析多数建立在循环三轴试验基础上,忽视了交通荷载下土体单元主应力轴的偏转效应。通过对杭州原状软黏土进行应力控制的空心扭剪试验,研究循环应力比CSR、偏应力固结比K_0、振动频率f的变化与软化指数、累积塑性应变的关系。研究表明:对于各向同性固结软黏土,初始累积塑性应变为负应变,并随着振动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大(负应变),而K_0固结的初始累积应变为正应变;K_0和振动频率的减小增大了土样的初始累积塑性应变,加快土样破坏速度。在试验结果的基础上,确定软化指数与振次的对数关系表达式,引入累积塑性应变影响因子ζ,建立原状软黏土累积塑性应变模型,为预测和计算地基土层的长期沉降变形提供理论依据。
2023年04期 v.45;No.306 148-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3K] [下载次数:4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7 ] - 吴兆智;张楠;杨庆山;
轨道不平顺是常见的作用在列车-桥耦合系统的随机激励,其与列车移动轴重效应的确定性激励共同作用,使桥梁共振时的响应具有随机性。为克服单一轨道不平顺空间域样本给计算结果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本计算的低效性,本文采用虚拟激励随机振动分析方法,构建二维车桥耦合系统空间状态方程,考虑轨道不平顺随机激励和确定性轴重激励,在列车以不同速度匀速行驶条件下,借助精细积分法通过全过程迭代过程对该状态方程进行精确高效求解,与传统的蒙特卡罗抽样下的纽马克贝塔法求解结果对比,并确定响应的概率分布模型。分析桥梁发生垂向共振时的时频响应,最终给列车安全过桥提出建议。
2023年04期 v.45;No.306 157-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5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 ] - 陈华鹏;江钰;刘昌雨;
沿海及周边地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往往因钢筋锈蚀而导致混凝土结构发生开裂破坏、结构承载力降低,严重威胁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针对氯盐环境中处于服役状态下的钢筋混凝土柱结构的力学性能退化规律进行研究,通过分析钢筋锈蚀引起的材料损伤机理,构建对应的钢筋与混凝土材料退化模型以及构件强度退化模型,计算锈蚀钢筋混凝土柱的残余承载力,并获得锈蚀柱的弯矩-轴力相互作用曲线。计算结果表明,锈蚀钢筋混凝土柱的承载力随锈蚀程度的上升而显著下降,对于大偏心受压情况,当锈蚀程度为6%~10%时,构件的承载力由于钢筋与混凝土界面的黏结强度损失而大幅降低,对于小偏心受压及轴压情况,当锈蚀程度接近5%时,构件的承载力由于受压区混凝土截面的几何损失、钢筋屈服强度降低与横截面面积减小而明显降低。
2023年04期 v.45;No.306 166-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5K] [下载次数:3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