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 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策略

    卢春房;卢炜;

    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对我国现代化交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决目前综合立体交通存在的问题,从规划、标准、工程建设、装备研制等方面深入解析综合立体交通的内涵;分析在世界格局深刻变化、新一轮产业科技变革加速、内外部环境深度调整背景下,我国发展综合立体交通所面临的重大挑战;提出交通通道一体化铺画建设、交通枢纽一体化规划设计、城市交通一体化协同发展、联程联运一体化运输组织、运输技术一体化集成创新并兼顾经济效益的发展策略,明确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方向;对部分研究进行实例分析测算,验证成果合理性、可行性、经济性和有效性。

    2022年01期 v.44;No.291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6K]
    [下载次数:16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3 ]

铁道运输

  • 严重初始延误与区间限速条件下高速列车实时调度模型

    王铭铭;王莉;许心越;秦勇;

    针对突发事件下列车正常秩序的快速恢复与调度优化方案的自动生成问题,现有调度优化模型与一般人工经验难以处理复杂事件场景,且求解效率较低。面向同时包括严重初始延误与区间限速影响的复杂突发事件场景,设计提出大面积列车延误和区间限速等针对性约束,构建基于事件活动网络的列车多目标非线性调度优化模型。为实现实时调度,采用添加中间决策变量构建析取不等约束组方法对列车晚点和取消相关非线性约束进行线性化,同时采用分枝定界算法求解。以武广高速铁路岳阳东至广州南区段为例,验证表明:该模型算法能有效降低列车调度方案的偏离程度,减少事件影响恢复时间29 min,且求解时间在120 s以内,满足现场实时性要求。

    2022年01期 v.44;No.291 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8K]
    [下载次数:6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4 ]
  • 考虑灵活车票的高速铁路票额分配优化研究

    闫振英;张金友;韩宝明;李晓娟;曹瑾鑫;

    为改善高速铁路收益,将部分高速铁路席位以灵活车票的形式出售。灵活车票价格较低,且在出售时只确定出行时段或备选车次集合,具体车次和席位延迟到发车前的某个时间兑现。设计两阶段售票组织方法,构建考虑灵活车票的两阶段高速铁路票额分配模型,采用CPLEX求解。利用模型最优解构造基于预订限制的预售控制策略,设计仿真算法,并选取京沪高速铁路部分列车进行仿真测试,分析灵活车票的收益特性。结果表明:相比单纯折扣销售,出售灵活车票使期望总收益增加1.57%,体现了供给灵活性的优越性;相比原有固定票价,新增灵活车票使得期望总收益增加6.51%,收益改善来自于低价吸引需求和供给灵活性的耦合效果;不同需求水平下,设置灵活车票在应对需求不确定性方面均发挥着优势。

    2022年01期 v.44;No.291 17-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6K]
    [下载次数:6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 ]

铁道机车车辆、电气化

  • 基于台架试验的高速动车组防滑控制特性研究

    周军;

    黏着制动是通过车轮与钢轨接触斑之间的黏着-蠕滑来传递制动力的,因此轮轨黏着是影响制动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防滑控制系统能防止由于轮轨低黏着而引起的轮对擦伤,是列车制动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在深入分析轮轨黏着机理的基础上,设计一种分层递阶和多模式黏着切换的防滑控制新策略,防滑控制系统能根据不同的轮轨黏着条件自适应获得最佳可用黏着。基于高速轮轨关系试验台,进行不同速度等级不同轮轨黏着条件下的防滑试验,探析防滑控制特性和黏着-蠕滑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防滑控制系统既可以抑制轮对滑行防止擦伤,又能够改善轮轨可用黏着,缩短了制动距离,验证了防滑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为自主化防滑系统今后的推广应用奠定了技术支持和理论基础。

    2022年01期 v.44;No.291 2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8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4 ]
  • 高速列车DZ2车轴离子渗氮工艺研究

    卢金生;王晓宁;张祥儒;蔡卫星;李宝奎;任岩平;

    采用N_2+H_2气氛对DZ2钢的试样及车轴进行离子渗氮工艺试验,通过温度、时间、N_2比例3种因素的正交试验以及三段式深层离子渗氮试验,结合OM、XRD、SEM等检测与分析,实现渗氮层组织结构及硬度梯度调控,得到优化工艺参数,并对渗氮后的表面粗糙度及残余应力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气氛含N_2比例20%以下时表面可以获得γ′单相组织,厚度6~8μm,三段离子渗氮可以得到较为平缓的硬度梯度分布,表面硬度600 HV以上,离表面0.3~0.5 mm处显微硬度达400 HV以上,脆性及脉网状级别均为1级。离子渗氮后的表面粗糙度R_a有所增加,渗氮层内形成残余压应力场,最大残余压应力幅值达715 MPa,位于距表面0.51 mm深处。采取加入Ar气调整炉压等措施,实现了花键全齿廓渗氮,车轴的批量渗氮处理后,经过实体解剖检测花键齿全齿廓均达到原定技术指标。

    2022年01期 v.44;No.291 3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3K]
    [下载次数: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 ]
  • 三种非赫兹滚动接触模型的对比研究

    王平;周佳仪;王攀杰;陈爽;安博洋;

    在轮轨损伤计算中,为了提高轮轨滚动接触解的求解效率与精度,常采用简化的非赫兹滚动接触模型。然而,此类模型的精度及适用性仍未得到充分的验证。以我国高速铁路常见的两种标准车轮型面(LMA和S1002CN)与标准CHN60钢轨的匹配状态为例,采用三种典型的非赫兹滚动接触简化模型(KP、STRIPES和ANALYN)进行模拟,以CONTACT的结果作为参照,对比简化模型在预测具体轮轨接触斑形状、接触应力和黏滑分布等详细接触计算结果的准确性。采用统计的方法,使用UM动力学软件进行仿真输出接触参数,评估不同接触模型在实际车辆运行工况下的计算精度。计算结果表明:上述三种简化模型的计算精度在处理LMA-CHN60接触工况时最优。而S1002CN廓形存在明显的局部曲率突变,简化模型的计算精度在处理该种工况时较差。在三种模型中计算详细接触解时ANALYN模型精度最高;只计算接触参数时KP模型与ANALYN模型的结果差异不大,但KP模型的计算不依赖于局部曲率且效率更高。

    2022年01期 v.44;No.291 39-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6K]
    [下载次数:8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2 ]
  • 考虑管状导体模型和轨中电流的钢轨电位计算

    刘炜;李思文;杨龙;樊国桢;潘卫国;

    在直流牵引供电系统中普遍存在钢轨电位过高的问题,而现有钢轨电位计算仅考虑钢轨直流电阻模型,但是轨中电流包含大量1~50 Hz和部分6倍频成份。将钢轨等效为管状导体模型,通过实测典型频率下的钢轨内阻抗,拟合确定P60钢轨等效管状导体参数;建立钢轨-地分布式参数模型,提出在多个牵引变电所、多车的复杂工况下考虑钢轨等效管状导体模型和轨中电流交流频谱的钢轨电位计算方法。通过实验室和工程案例验证了方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计算单边供电下的钢轨纵向电压降落和牵引变电所钢轨电位,钢轨电位中6倍频成份对比轨中电流的6倍频成份增加了58.12%,经过钢轨阻抗频率特性的作用,呈现于钢轨电位成份中6倍频分量影响更大。

    2022年01期 v.44;No.291 48-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1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铁道通信信号、信息化

  • 新型列控系统列车综合自主定位技术研究

    莫志松;安鸿飞;

    安全、准确、高可靠的列车定位技术是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基础和核心。现有列控系统的列车定位技术依赖轨道电路,建设及运维成本高,难以适应高海拔铁路的恶劣应用环境。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卡尔曼滤波的多源融合测速定位技术方案,综合利用卫星导航信息、轮速传感器信息、加速度计信息、应答器信息等,进行列车走行距离和速度计算,可以摆脱对轨道电路的依赖,将列车控制主体转移到车载平台,减少地面设备,节省建设和维护成本,提高系统的适应性。仿真分析结果显示,该方案的安全性及性能能够满足高速铁路对列车定位精度与安全性的要求。

    2022年01期 v.44;No.291 56-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2K]
    [下载次数:9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3 ] |[阅读次数:5 ]
  • LSSVM增强的受限环境列车定位精度优化方法

    姜维;余义志;蔡伯根;王剑;

    GNSS/INS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定位组合方式,但在GNSS信号较长时间缺失的情况下INS的定位误差会逐渐发散。为解决此问题提出一种针对卫星信号受限环境的LSSVM增强列车组合定位方法,并在青藏铁路线应用试验。试验结果表明:LSSVM增强列车组合定位方法能够有效提高组合导航系统在GNSS信号缺失情况下的定位精度,且相比于单独的INS,定位精度提高近80%,位置误差达到2 m之内,可以满足较高精度的列车定位需求,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2022年01期 v.44;No.291 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1K]
    [下载次数:3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3 ]
  • 基于变分自编码器的MVB网络异常检测方法

    杨岳毅;王立德;陈煌;王冲;

    多功能车辆总线(MVB)用于列车通信网络中各功能设备间的信息传输,其网络异常将严重影响列车运行安全。在对MVB网络常见故障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变分自编码器(VAE)的MVB网络异常检测方法,直接将采集到的MVB信号物理波形作为模型输入,选取VAE重构误差作为MVB网络异常检测依据。为了有效解决实际应用中带标记异常数据不足的问题,VAE采用半监督学习方式,在训练阶段只需要正常数据。根据MVB网络正常数据的重构误差,设计MVB网络节点健康指标,并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自动确定异常检测阈值,而不依赖于专家经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处理高维度数据和学习MVB信号物理波形内在特征,相比于传统方法具有更好的网络异常检测表现。

    2022年01期 v.44;No.291 7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7K]
    [下载次数:5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4 ]
  • 基于小波包分解与GG模糊聚类的转辙机退化阶段划分研究

    武晓春;楚昕;

    针对道岔转换设备退化特征提取以及性能退化阶段准确划分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小波包分解与GG聚类的退化阶段划分方法。首先对采集的ZYJ7转辙机工作功率曲线进行小波包分解,获得表征道岔转辙机状态的特征向量,构建退化性能指标;其次采用GG模糊聚类方法对道岔转辙机性能退化状态进行阶段划分,识别不同的退化状态;最后选用分类系数、平均模糊熵对聚类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并与GK聚类、fuzzy C-means聚类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GG聚类效果明显优于fuzzy C-means、GK聚类,能够有效实现对道岔转辙机性能退化阶段的准确划分,为现场一线的状态修提供理论支持。

    2022年01期 v.44;No.291 7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3K]
    [下载次数:7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2 ]

铁道工程、工程管理

  • 周期性三维轨道结构弹性波耦合与转换

    易强;王平;王树国;赵才友;刘伟斌;

    为了研究周期性三维轨道结构中弹性波传播规律,采用波有限元方法建立结构元胞动刚度矩阵,基于Bloch定理求解结构中弹性波波数和特征向量,得到其频散曲线,进一步结合弹性波叠加方法,计算无限长三维轨道结构响应。对比平面半轨道结构模型,三维轨道结构中频散曲线数量增加一倍,出现结构非对称波模态。此外,三维轨道结构中存在明显的弹性波耦合与转换,在同一条频散曲线中,可同时存在以弯曲波或扭转波为主的波模态,并在群速度最小位置发生波模态转换。由于三维轨道结构中存在对称与非对称弹性波模态,轨枕局域共振只与其中一类行波产生单一耦合,因此无法形成完全局域共振带隙。最后,采用振动传递系数验证弹性波在轨道结构中的传播规律,阐明不同荷载激励条件下轨道结构弹性波带隙的表现行为。

    2022年01期 v.44;No.291 86-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2K]
    [下载次数: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 ]
  • 重载铁路路基粗粒土填料回弹特性试验研究

    聂如松;孙宝莉;程龙虎;李亚峰;卢小永;李光耀;

    粗粒土填料广泛应用于重载铁路路基基床层,填料的物理和应力状态对重载铁路路基的回弹特性有重要的影响。为研究粗粒土填料在列车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回弹特性,开展一系列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大型动三轴试验,分析粗粒土填料在不同含水率、动应力幅值、循环振次、围压条件下回弹模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饱和稳定试样,回弹模量约在1 000圈左右达到稳定微增长状态,非饱和稳定试样,回弹模量随循环振次的增加呈现出持续增长状态。回弹模量随着动应力幅值和围压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围压和动应力幅值越大,粗粒土回弹模量随含水率的增加下降得越显著。研究结果对重载铁路粗粒土填料回弹特性的认识与回弹模量设计值的取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022年01期 v.44;No.291 96-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6K]
    [下载次数:6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2 ]
  •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地基微膨胀泥岩膨胀性评价

    薛彦瑾;王起才;马丽娜;段运;丁小刚;

    为了对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地基微膨胀泥岩膨胀性进行评价,选取等效蒙脱石含量、阳离子交换量、自由膨胀率和液限为泥岩膨胀性判别指标,根据大量现场钻孔实测资料,在TB 10621—2014《铁路工程特殊岩土勘察规程》基础上对泥岩膨胀等级进行优化,采用改进层次分析法、基尼系数法和相对熵确定了判别指标组合权重,并基于改进灰关联分析法建立了泥岩膨胀等级。研究结果表明:将改进灰关联分析法和相对熵组合赋权法相结合应用于无砟轨道地基泥岩膨胀性评价,充分考虑了泥岩膨胀等级评价标准区间,克服了已有综合评价方法中对判别指标权重考虑的不足,当泥岩膨胀等级在Ⅲ级以上时,会引起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路基上拱,应采取相应工程措施,该研究成果对地基泥岩高速铁路路基长期持续上拱变形的工程控制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2022年01期 v.44;No.291 105-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7K]
    [下载次数:4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3 ]
  • 高速铁路斜拉桥钢-混组合箱梁受力及变形性能试验研究

    施洲;余万庆;杨仕力;严爱国;李的平;

    为研究设计速度350 km/h高速铁路斜拉桥钢-混组合箱梁的受力特性与桥面变形性能,采用Ansys软件建立赣江特大桥3个梁段的有限元模型,分析其应力分布特性;以应力等效的原则优化设计出相似比为1∶3的全截面静载试验模型并开展受力传力及桥面变形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钢-混组合箱梁在轴力及弯矩最不利荷载组合工况下,混凝土桥面板、钢梁最大压应力分别为8.36、107.2 MPa;其中钢主梁顶板与底板应力值较高,为受力关键区域;实测应力值与原桥理论值相符良好;混凝土桥面板与钢主梁顶板之间无明显滑移发生。沿纵桥向轴力传力中,钢主梁传递轴力由35.35%增加到52.26%,混凝土桥面板传递轴力由64.65%降低至47.74%。竖向单线1.0倍ZK荷载加载及双线交替增加至1.6倍时,主梁两侧高差均小于0.5 mm,小于轨道2 mm/5 m(3 m)的高低(扭曲)精度要求;在双线ZK列车竖向荷载下,纵横向挠度均呈正弦波分布,节间挠跨比分别为1/2 631、1/2 123,小于规范规定的1/1 600。高速铁路钢-混组合箱梁具有良好的受力与变形性能。

    2022年01期 v.44;No.291 11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0K]
    [下载次数:4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2 ]
  • 新型大跨铁路应急钢桁梁稳定性研究

    赵曼;陈士通;孙志星;许宏伟;黄晓明;

    采用Ansys建立128 m新型大跨铁路应急钢桁梁的计算模型,系统分析不同工况和非线性因素作用下的结构稳定性,探讨列车荷载、风荷载、温度、初始缺陷、几何非线性和材料非线性等因素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荷载组合形式和分布形式下,结构稳定系数和失稳模态不同,主力作用下最低线弹性稳定系数为8.093,失稳形式为局部竖向失稳;随着横向风荷载的增大,结构稳定系数逐渐下降,且失稳模态由竖向失稳变为横向失稳;温度变化对大跨简支钢桁梁的稳定性影响很小;考虑初始缺陷时,稳定系数随初始缺陷的增大而减小,竖向失稳模态对竖向偏位较敏感,而横向失稳对横向偏位较敏感;考虑材料非线性因素时,相比线弹性稳定分析,稳定系数降低约70%,远远高于几何非线性对稳定性的影响,稳定分析中必须考虑材料非线性的影响;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大跨应急钢桁梁最不利稳定系数为1.925,结构稳定性良好。

    2022年01期 v.44;No.291 119-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0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2 ]
  • 考虑主、散索鞍耦合效应的索鞍预偏量改进算法

    邓小康;张其;

    基于对主缆和主、散索鞍的力学以及几何关系分析,考虑主、散索鞍的耦合效应,提出一种悬索桥索鞍预偏量的改进算法。算法根据索鞍平衡关系和变形相容条件以及主缆线形基本方程推导出一个十元非线性方程组,采用牛顿-拉斐森法求解方程组,即可同时得到主、散索鞍的预偏量。方法给出的初值选取原则和约束条件对平面缆索悬索桥的索鞍预偏量均能求解收敛。经算例分析,与既有方法相比,方法迭代收敛速度较快,计算精度能够满足要求。

    2022年01期 v.44;No.291 128-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7K]
    [下载次数:2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 中国铁路隧道智能化建造实现路径探讨

    田四明;吴克非;王志伟;王明年;马伟斌;易文豪;

    隧道建造技术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变革过程,隧道智能化建造是当前隧道建造技术的发展方向。通过归纳总结隧道建造技术发展的4个阶段,在概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铁路隧道总体发展成就基础上,论述了隧道智能化建造的必要性,探讨铁路隧道智能化建造所面临的挑战,提出智能化建造的基本概念与涵盖范围,阐述了功能架构及技术组成,从多源异构地质信息融合及智能判释、围岩质量智能评价、智能化设计理论及方法、智能化施工技术及信息化管控平台等5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发展现状、剖析了存在问题并对应提出了技术提升方向与实现路径。最后围绕建造目标及建造模式两个方面提出了智能化建造愿景,为隧道智能化建设领域的决策者与工作者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与研究思路。

    2022年01期 v.44;No.291 13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4K]
    [下载次数:16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3 ]
  • 杂散电流-盐冻耦合条件下混凝土的劣化

    庄华夏;徐菲;钱文勋;何旸;

    针对北方沿海及西北盐碱地区轨道交通工程中杂散电流-盐冻耦合作用的严酷环境,设计了杂散电流-盐冻耦合条件下混凝土抗冻性能试验及氯离子侵蚀试验,通过不同冻融循环次数后的混凝土质量损失率、相对动弹性模量、水溶性氯离子含量、氯离子扩散系数和盐浓度梯度表征了此耦合条件下混凝土劣化的基本特征,并通过压汞(MIP)、电镜扫描(SEM)-能谱分析(EDS)进一步分析了此条件下杂散电流作用影响混凝土劣化的机理。结果表明:相比盐冻条件,杂散电流-盐冻耦合条件下混凝土的劣化现象更为显著,杂散电流作用加剧了盐冻对混凝土的破坏、氯离子对混凝土的侵蚀,混凝土孔隙结构的劣化并加速了混凝土中钢筋的锈蚀。此外,相比钢筋表面处,混凝土表面处的劣化更为明显。此条件下杂散电流作用加剧混凝土劣化的机理主要在于加速氯离子迁移、诱导水化产物分解及加速钢筋锈蚀。

    2022年01期 v.44;No.291 143-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1K]
    [下载次数:3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 ]
  • 基于高斯扩散模型的爆破粉尘可量化可视化研究

    郭尧;

    爆破粉尘是影响列车行车安全的因素之一,为科学有效地开展爆破粉尘防控,客观评价防控效果,针对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从爆破粉尘扩散的模糊性和随机性角度出发,提出基于高斯扩散模型的爆破粉尘可量化可视化方法。该方法首先建立粉尘扩散的物理数学模型;然后采用Matlab和Ansys Fluent软件模拟爆破粉尘扩散规律,得出爆破产尘量和爆破粉尘扩散范围;最后通过实例分析对所建立的模型有效性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高斯扩散模型能够较清晰实现对爆破粉尘扩散规律的研究,为爆破水雾降尘中水袋参数设置提供了一种实用的方法和理论依据。

    2022年01期 v.44;No.291 153-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7K]
    [下载次数:6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3 ]

  • 《铁道学报》投稿须知

    <正>1刊登范围本刊主要刊登铁道运输与经济、铁道机车车辆、铁道通信信号、铁道电气化与自动化、铁道工程、铁道材料与工艺等铁路专业范围的科研成果和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论文及综述。刊登的论文应属原创性、创新性文献,已在其他正式出版物公开发表的论文,本刊不再受理。在同等情况下,优先考虑得到国家及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项目支持的优秀论文。

    2022年01期 v.44;No.291 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6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